硝烟弥漫,战火纷飞,峥嵘岁月往事里。1941年,一群热血青年,怀揣报国之志,从四面八方汇聚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。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,他们一手拿枪,一手拿笔, 用炽热的艺术情感,繁荣了抗战文艺,展示了中华儿女的师魂、艺魂、军魂和民族魂,将青春、热血和生命洒在了华中大地,写下了抗战史和文化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。
丘东平(1910-1941广东陆丰人,著名小说家,先后发表小说有《通讯员》、《水兵》、《火灾》等。1940年任华中鲁艺筹备处主任,学院成立后任教导主任。发表过长篇小说《在茅山下》、短篇小说《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》,《第七连》等。1941年7月,在建湖北秦庄为掩护鲁艺二队的文艺战士突围,不幸中弹牺牲。
黄源(1906-2003)华中鲁艺教导主任,浙江海盐人。文学翻译家,作家,学者。译著《屠格涅夫生平及其作品》《世界童话文学研究》《结婚的破产》《1902年级》《将军死在床上》《屠格涅夫代表作》《高尔基代表作》《三人》《日本现代短篇小说译丛》。著有专著《忆念鲁迅论述》《在鲁迅身边》《鲁迅书简追忆》。主持改编昆剧《十五贯》(合作)等。出版《黄源回忆录》鲁迅致黄源信手迹及注释》《黄源影集》三本书。
何士德(1910-2000)作曲家。广东阳江人。1937年底到南昌参加新四军创作了《新四军军歌》、《繁昌之战》、《父子岭山》、《反“扫荡”》、《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》、《渡长江》等歌曲。皖南事变后,任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音乐系主任,创作四部混声合唱曲《新四军万岁》。1941年在日军大“扫荡”中后任军鲁工团团长。1942年冬调到延安鲁艺任教。新中国成立后,历任文化部电影局音乐处处长,人民音乐出版社词典编辑室主任、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。
刘保罗(1907-1941) 原名刘草,湖南长沙人,著名戏剧家。1940年任鲁艺华中分院戏剧系第一任主任,为根据地培养戏剧人才,编写了《一个打十个》、《刘永贵放哨》、《苦难中永生的孩子》等反应根据地军民生活的剧本,为根据地戏剧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。1941年3月,在一次排演剧本《一个打十个》时,不幸误伤去世。
孟波(1916-2015),华中鲁艺党总支委员、院务委员会委员、教务科长、普通班班主任、音乐系教授、鲁艺实验剧团团长。江苏常州人,原名孟绶曾。中国当代作曲家教育家、社会活动家。创作歌曲400余首,代表作有《牺牲已到最后关头》《壮丁队歌》《工人自叹》《反扫荡》《文化战士歌》《中华民族好儿女》《我们年轻人》(原名《高举革命大旗》)《祖国万岁》等。著有《麦新传》(与乔书田合作),电影剧本《聂耳》(与于伶、郑君里合作)。
莫朴(1915-1996)江苏南京人,著名画家、美术教育家。抗日战争时期,任《抗敌报》美编,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美术系主任,后在延安鲁艺任教。其间创作的主要作品有《鲁迅》、《百团大战》、《我们战斗在苏北》等。解放后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副院长、教授、浙江美院院长,文联副主席。出版有《莫朴画集》、《莫朴之路》。
许幸之(1904-1991)江苏扬州人,著名美术家,我国左翼运动先躯之一,新四军臂章设计者,抗战时期任鲁艺美术系教授。代表作品有《巨手》、《海港之晨》、《伟人在沉思》等、出版有《许幸之画集》等。
许晴(1911-1941)又名许多,出生于江苏扬州,著名戏剧家。曾与白杨等合作演出多部进步话剧,抗战时期任鲁艺戏剧系第二任主任,转移时牺牲。与冼星海、孟波等合作,创作了《旱灾歌》、《抗日两周年纪念歌》、《水上巡逻队之歌》等多首抗战歌曲。
贺绿汀(1903-1999)湖南邵阳人。皖南事变后 ,参加新四军,在军部和鲁艺华中分院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,1941年创作的《一九四二年前奏曲》及其演出,使当时苏北音乐艺术的发展达到了高潮。1943年赴延安。主要音乐作品有《天涯歌女》、《四季歌》、《游击队之歌》等,著有《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》。
章枚(1912-1995)广东省新会县人,著名音乐家。抗战时期,历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音乐教员,鲁艺华中分院音乐系教授。盐阜师范学校音乐班主任。在新四军工作期间,创作有《怒吼吧,长江》《新四军进行曲》、《黄桥烧饼歌》等歌曲。在鲁工团工作期间,在话剧《持枪的人》中饰演列宁。
庄五洲(1914-1997)福建泉州人,著名爱国画家,新四军臂章的设计者之一。父亲是台湾人,母亲是日本人。皖南事变后,任鲁艺华中分院美术系教授。抗战胜利后,回台湾高雄居住,创作了一批以抗战和大陆农村为素材的作品,如《战地之春》、《踏着烈士血迹前进》等。
初心如磐,使命在肩,鉴往知来薪火传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,……要让后代牢记,我们不要忘记初心,永远不要迷失了方向和道路。”红色基因需要延续,薪火传承需要践行。我校倾情打造大型民族音乐剧《华中鲁艺记》,就是要用音乐、用舞蹈来讴歌和演绎战火中的青春芳华、不朽师魂,铸塑两代师表,传承鲁艺薪火,弘扬铁军精神。
树中华教师魂,立民族教育根,华中鲁艺教师是吾辈奋斗的榜样。教育是过去、现在,更是将来,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了我们手中,让吾辈去延续他们不朽的教育梦,守红色鲁艺初心,担立德树人使命!